我们致力于为用户为书迷提供免费好看的蒋介石评传全集 |
![]() |
|
优雅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蒋介石评传 作者:李敖 | 书号:43598 时间:2017/11/7 字数:14420 |
上一章 第三节 如何领导抗战 下一章 ( → ) | |
蒋介石于西安事变发生时,越墙逃走,折![]() 共中方面的⽑泽东,于十二月二十八⽇,针对他认为“內容含含糊糊、曲曲折折”的《对张杨的训词》,发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以蒋氏自己“言必信、行必果”的诺言相责、以信义相责,宣称“国全 民人将不容许蒋氏再有任何游移和打折扣的余地”如果蒋氏放弃过去错误的政策“立即走上联合各 ![]() ![]() ![]() ![]() ![]() ![]() ![]() ![]() ![]() ![]() 国民 ![]() ![]() 一九三七年五月,蒋介石伤疮销假后,与汪精卫一道到庐山,召集学者名流座谈。陈布雷记道: 是年夏间,庐山有蒋、汪二公召集之学术界名流谈话,且举行教育人员训练,山中冠盖如云,行政院各部会亦多移至山上办公,甚为热闹。(《陈布雷回忆录》,页一二) 周恩来亦于六月四⽇上庐山,与蒋介石、宋子文等谈判。蒋提出组织国民⾰命同盟会(其本人为具有最后决定权的主席),监督国共合作;红军由南京府政发表三个师的番号,朱德、⽑泽东出洋;以及坚持国民 ![]() ![]() ![]() ![]() ![]() ![]() ![]() ![]() ![]() 说到七七事变,许多学者喋喋不休争辩谁在卢沟桥上放了第一 ![]() ![]() ![]() 北平长市秦德纯于七月八⽇,发电报给仍在庐山的蒋介石,报告事变情况。据陈布雷说,蒋于九⽇以后“始悉其梗概”蒋“仍不愿和平破裂,命宋哲元氏就地抵抗,抱定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见《陈布雷回忆录》,页一二一)⽇本府政也表示不愿扩大,但不扩大是以国中屈服为前提,不屈服就不可能不扩大。在蒋而言,如果再像九一八那样不抵抗,无异政治杀自。同时⽑泽东、朱德以下红军将士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救国。蒋遂于七月十六⽇在庐山又邀集全军国政要人,举行谈话会。八月共中派周恩来等参加,提出国共合作宣言,主张发动全民抗战,共赴国难。共中又做了些让步,但仍坚持国民 ![]() 蒋介石虽仍“希望由和平的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心知肚明⽇本军阀气焰正炽,不可能“觉悟”则战争势不可免。他于七月十七⽇对卢事讲话,实已为全民抗战做了心理准备。(参阅蒋七月十九⽇⽇记,载《蒋总统秘录》第二册,页二十四)七月二十⽇,蒋自庐山返京,国民 ![]() 历代古都,竟沦⽝豕矣,悲痛何如!然此为预料所及,故昨⽇已预备失陷后之处理,此不⾜惊异也。(《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四卷,页一一四〇) 中⽇两军国力固然強弱悬殊,但是如此不噤打,实在令人惊异。蒋于事前一再电告宋哲元,若⽇寇得寸进尺“央中决心运用全力抗战”要宋“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守住北平,但仍冀望于明知不可能的和平解决,贻误战机,以至于仓促应战,央中更不及全力支援二十九军,导致迅速溃败,连失名城!他于七月二十九⽇记者招待会上,自认平津失败问题“愿由余一⾝负之”并表明抗战的决心。抗战一词,也是蒋介石首先坚持用的,以表示国中在⽇本略侵下,不得已起而应战! 真正的全面应战,则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的淞沪之战。翌⽇,国府外 ![]() ![]() 这位最⾼导领人如何导领 国中抗战呢?国民 ![]() 抗战开始以后,领袖认定国中当时的军备,绝不容许拿硬拼力战的方法,去抵抗挟有现代化陆海空军的敌人。为了要粉碎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和避免敌人不断攻击的毁灭,乃决定利用国中众多的人力和广大的土地,采取持久消耗的最⾼战略:一方面不断的消耗敌人;一方面扩散场战,分化敌人的优势,同时积极的培养战力,捕捉反攻机会的到来。 在这一最⾼战略运用下的战争指导,第一期要“以空间换时间”来增強战力,第二期则坚持敌后游击,来争取“积小胜为大胜”自始至终的领有着场战,避免敌人的各个击破,保持着主力,等待着有利机会的反攻。这是抗⽇战略指导上最大的成功,也就是领袖战争决策上最⾼的创意。 在这最⾼战略运用之先,曾经遭遇着极大的危局,那就是开战后的次月,在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的八月初旬,平津失守以后,⽇寇一面以精锐的队部沿平汉路南下;一面以海军陆战队从海上进犯。假如这个时候,平汉线的决战不幸失败,敌人即可长驱南下,直捣武汉腹地,剖分国中为东西场战,留着国中沿海的重要物资,分割了国中奋起应战的战列队部,整个抗战的全局,将会因此支离破碎,丧失了持久消耗的凭借。 领袖洞察了这可虑的危机,毅然的以一部兵力集华中北场战,在平绥、平汉、津浦沿线各个要点,采取纵深的重叠配备,多线的分段设防,对⽇寇进行逐次的抵抗。特别是先机的掌握了察南、山西的险阻,占领了侧面阵地,确保山西的天然堡垒,迫使进抵察南的⽇寇,感受到侧背威胁,不得不将向南的作战正面,改为向西进攻;因此解除了⽇寇长驱南下的威胁,使太原会战延缓了第二年的武汉会战。另一方面,把主力五十多个师集中到华东,利用湖沼复杂的地形,对际国观瞻所系的政略要区——淞沪,主动发起烈猛的攻势。 这改换作战正面的大会战,在吴淞、江湾、浏河一带,经过三个月的寸土必争,迫得敌人将“由北而南”历史上有利的作战轴线(如像元朝对南宋的作战,満清对明朝的作战),改变成为“由东而西”不利的仰攻态势。这主动攻势的一战,使敌人完全追随了我军的行动,丧失了主宰场战的先机。这显示国中“抗战到底”决心的一战,迫使敌人先后七次增援,动员精兵三十万人,伤亡到六万以上,将主力确实转用到淞沪场战。这开拓“持久消耗战略”胜利之路的一战,掩护了沿海学校工厂物资的西迁,和千千万万忠贞同胞的撤运,保留了指挥作战的动能,造成了战局持久的契机。 这显示中军国队英勇浴⾎的一战,不仅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唱出了“国中不会亡”的豪壮歌声;海军的勇袭敌出云舰,封锁淞沪一带港汊,布放⽔雷;笕桥空军的英勇击敌;尤其是“八一四”这一天,首先以零比六的纪录,击败了进攻国中领空的寇机,粉碎了敌人“三月亡华”的 ![]() 这数不尽的令人鼓舞的情形,都是领袖转移南北作战轴线的辉煌结果。这绝不是一般兵家所认为“违反节约战争原则”的看法,这是着眼深远的战略优势作为!(页一二五至一二八) “史政局”这一对“由北而南”作战轴线转为“由东而西”作战轴线的歌颂,后来被蒋纬国一路和声不绝。——自蒋介石死后,蒋纬国从发表《八年抗战是怎样打胜的》(《央中月刊》)第七卷第九期)起,到一九七七年出版《蒋委员长如何战胜⽇本》(《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到一九八五年出版《八年抗战蒋委员长如何战胜⽇本》(《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止,这位曾任战争学院院长和三军大学校长的二公子,都一再重复演绎他⽗亲这一“军事上的丰功伟业”蒋纬国的演绎,是以“強使⽇军增兵海上,改变⽇军作战线方向”为主体的,重申“对海上之敌采取攻势,以迫使⽇军改变其作战线为沿长江自东向西”蒋纬国的结论是: 改变⽇军作战方向,是领袖在战略指导上的杰作。这一杰作,打破了⽇本“速战速决”的企图;造成了国中持久的条件;奠定了最后胜利的基础;拯救了国中的命运。 歌功颂德事小,历史真相事大。让我们先看看八一三淞沪之战的经过。 就军事常识而言,当时中军国队的装备、训练,甚至兵员都远逊于⽇本,战斗力薄弱,绝无可能主动开辟场战。相反的,⽇本为了要使国中屈服,故既于七月十一⽇决定向华北增兵,复于七月十二⽇制订向青岛、海上派兵的计划。⽇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川清,就主张进兵国中经济中心海上,以及攻占国中的政治中心南京,以迫使国中 府政投降。蒋介石在判断⽇军可能在淞沪一带发动,才主动备战。当八月九⽇发生大山事件,十一⽇,⽇本海军云集海上,提出无理要求,淞沪战争一触即发,蒋始命张治中向海上推进。翌⽇凌晨占领租界周围要地。但到达海上的队部不过两个师、一个旅。直至开战之后,军国主力始陆续从其他地区调⼊淞沪场战,才实现主力转移。可见蒋介石绝非故意要在淞沪一带主动开辟场战。而⽇方为使国中屈服,势必要在淞沪大打特打。 基于上述基本事实,我们再看蒋纬国所说淞沪之战,一开始“对海上之敌采取攻势”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当时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就是想用攻势来消灭淞沪地区的⽇本海军陆战队。蒋纬国在《八年抗战蒋委员长如何战胜⽇本》中说:“以主力集华中东,迅速扫 ![]() ![]() ![]() ![]() ![]() ![]() ![]() ![]() ![]() ![]() ![]() 李宗仁在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二⽇到南京,第二天⽩崇禧陪他去拜访蒋介石,认为淞沪三角地带“不宜死守,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在沪作战应适可而止。”(《李宗仁回忆录》,页六七七)并建议队部更番上阵,来消耗敌人的力量。甚至可以自动弃守南京, ![]() ![]() ![]() 董显光《蒋总统传》说: 海上战事之每一次主要行动均由蒋总统亲自设计和指挥。他对于前线每一将领不断以电话接触,并曾两度亲赴前线与其部下将领会商。这三个月来,他彻夜警觉,与在前线上之每一军人相同。在此次战役中,他每夜平均睡眠不过三四小时,甚至这样的短时间,仍因前线常来电话,以致打断。自从他担任总司令以来,在一切战事中,他简直和一位直接的指挥官无别。(页二七九至二八○) 董显光目的在捧蒋介石如何勤于“亲自设计和指挥”殊不知⽑病就出在蒋介石“在一切战事中,他简直和一位直接的指挥官无别” 正因为蒋介石的统帅方法是胡来的,所以,仗打下来,军官固苦,士兵更苦矣!冯⽟祥记得,在前方打仗的军队“虽然很忠诚、很勇猛、很爱国,可是老饿着肚子。”阵地又因偷工减料造得很坏,里面往往⽔深三尺。前方的伤兵也常无医药“没有包扎所,更没有担架队。”伤兵运到医院,伤口已长了蛆,死了的无人埋葬(详阅冯⽟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等等惨状。蒋介石打不过⽇本人,情有可原,但如此对待官兵,实天理难容。 李宗仁说蒋介石“固不知彼,连自己也茫然不知”;冯⽟祥说蒋介石“实在是既不知彼,又不知己”这些论断,都属知兵者言。蒋介石若能知己知彼,就该知道仗不是这么打法。但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他就这样打起来了,原因何在?李宗仁说蒋介石对淞沪之战的决定,动机有三:第一“可能是意气用事,不惜和⽇本军阀一拼”;第二“可能是他对际国局势判断的错误”;第三“是由于蒋先生不知兵,以匹夫之勇来从事际国大规模战争”其实依我们看来,还有第四,那就是蒋介石对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之战被十九路军抗⽇抢了锋头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那是他们⻩埔系央中军的失招,因而如法炮制,妄想北齐笑话中“趁大家热铛子头,更做一个”蒋介石这种心态,在《张治中回忆录》中表露无遗。张治中说: 海上为我经济重心,系世界观听,我沪上武力仅保安一团,守土匪易。在事变之初,必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至少亦须保持我与租界 ![]() ![]() 正因为“‘一·二八’之役”暴露了“央中军之无能”所以蒋介石想要在海上表演一番。这时候,张治中提出了构想: 我对海上敌情的判断,自信很实在、很正确。同时我有一个基本观念:这一次在淞沪对⽇抗战,一定要争先一着。我常和人谈起,国中对付⽇敌,可分做三种时期: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又叫做“先下手为強”“九一八”东北之役,是第一种;“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是第二种;这次淞沪战役,应该采用第三种。(页一一七) 张治中把这种构想形诸报告,向蒋介石提出,得到回电是:“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页一一七) 蒋介石首先构想“以扫 ![]() ![]() 张治中“占领全沪”、“把海上一次整个拿下”(页一二二)的构想,本来已是如意算盘,这一如意算盘,显然建筑在敌情判断的错误上。例如他说:“最初目的要求遇隙突⼊,不在攻坚,但因每一通路皆为敌军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终至不得不对各点目标施行強攻。”(页一二四)试问明明到处是坚“不在攻坚”又何能幸胜? ![]() ![]() ![]() ![]() 张治中当时“愤兴”地说“⽇本无论来多少援军,绝无制胜的可能”(参阅陈公博编《炮火下的海上》);蒋介石当时“愤兴”地说“敌军步兵之怯弱,实不值我军之一击”(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二⽇《蒋委员长文未侍参京电》,载《蒋冯书简》);结果援军登陆后,蒋介石又“愤兴”地说:“要把敌人赶下⻩浦江去!”最后海上 场战明明撤了退,蒋介石还“愤兴”地说:“此次阵地转移,我们已移至沪战最后一线,大家应抱定牺牲的决心,抵死固守,誓与海上共存亡!”(何应钦《⽇军侵华八年抗战史》,页四十八)事实上,这些“愤兴”造成的代价,是“凡参战队部死伤皆在半数以上”(《华中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蒋委员长致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指示请由粤再调三师来京增援并望速多派队部参战电》)、是“我军各部已经死伤大半”(参阅张其昀《 ![]() ![]() ![]() ![]() ![]() 一九三八年三月八⽇,蒋介石对将校研究班生学讲《对⽇抗战必能获得最后胜利》(《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演讲第十五卷,页一四五至一五四),在没开讲以前,先把《戚继光语录》第五条向大家念了一遍。戚继光说:“夫人战之道有三。有‘算定战’、有‘舍命战’、有‘糊涂战’。何谓‘算定战’?得算多,得算少是也。何谓‘舍命战’?但云我破着一腔热⾎,报家国,贼来只是向前便了。…何谓‘糊涂战’?不知彼,不知己是也。”蒋介石说九一八时候不能打,要打就是糊涂战,其实他在八一三时候打的正是典型的“不知彼、不知己”的“糊涂战”知兵的人知道:在“地狭薄海”的海上地区作战,先就给⽇本得了运兵与联合作战之便。想在这种地区做阵地战,想守住已属难能;“要把敌人赶下⻩浦江去!” ![]() 海上开战以后,我忠勇将士在淞沪阵地正与敌人以绝大打击的时候,敌人以计不得逞,遂乘虚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这是由我们对侧背的疏忽,且太轻视敌军,所以将该方面布防队部,全部菗调到正面来,以致整个计划受了打击,家国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是我统帅应负最大的责任!实在对不起家国!(页五四五) 可见蒋介石在军事素养上 ![]() 蒋介石军事上闹笑话,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他误信德国顾问。 ![]() 李宗仁说:“检讨京沪会战的得失,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最⾼统帅犯了战略上的严重错误。我们极不应以国全兵力的精华在淞、沪三角地带做孤注的一掷。”(《李宗仁回忆录》,页六八五)即使要在淞沪孤注一掷,也应该打积极的防御战,而蒋提出的“获胜的要道”令军国坚守阵地,来对抗敌人的机飞大炮(见《先总统蒋公全集》,页一〇七三),却是单纯的、消极的防御战,形成失去主动、惨遭挨打的局面。这种“战略上的严重错误”国民 ![]() ![]() 总观八一三战役,我军毅然以主力使用于淞沪方面,因海上乃我经济重心,中外观瞻所系,故我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強韧作战。双方作战重心,乃由华北移至华中,相持三月以上,使我长江下游工厂物资,得以內运,际国观感亦为之一新,所获政略上之成效尤伟。以作战观点言之,敌拥有便利之海洋 ![]() ![]() ![]() ![]() 不过,张其昀这种战略论,是会被际国军事家见笑的,曹聚仁,舒宗侨《国中抗战画史》(联合画报社)曾委婉转述出际国军事家的看法:“我军从闸北战线撤退,实力保存不过十分之五;敌军则增援二师团,加⼊战斗,锐势正不可挡。我军退保苏州河南岸,阵地虽已缩短,敌舰炮攻击威力减低,依然招架不及,难于还手。当时,际国军事家认为我军在海上所引起的牵制战,对于略侵者是直接有利的。”原来蒋介石“最精锐队部三十万人被牵制着留在海上作战”的⼲法,实际上,却是“对于略侵者是直接有利的”淞沪之战,蒋介石“把当时在北场战以外的十分之七八的队部,都调到了海上”为了“昅住⽇军的主力,不让他们一举而席卷绥宁陕甘川滇,走蒙哥可汗与忽必烈可汗囊括南宋的老路(板垣征四郞向⽇本参谋本部所提出的方案正是如此)”但是,弄巧反拙的是,他自己的主力反倒被这一行为昅住,而在派重兵保山西方面,也因为北边怀来和张家口的失守和南边保定的失守,竟陷于两面作战!结果,十一月八⽇海上和太原同时失守!回想八一三后两天(八月十五⽇),⽇本人快速反应,立刻下了国全总动员令,编组了海上派遣军和华北派遣军,分路双杀,三个月不到,略侵者就占尽了“直接有利”的便宜。当时华北派遣军司令寺內寿一分析:“国中的军队,经过了山西会战、南京会战以后,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任何地区,只要有一个联队的兵力,就可以完成扫 ![]() ![]() ![]() ![]() ![]() ![]() 李宗仁批评蒋介石犯了“战略上的严重错误”固属知兵之言,但这一错误的真正严重 ![]() ![]() 龚德柏一生为言论自由八次被捕,最后一次最长,被蒋介石秘密关了七年,到六十七岁时才出狱。出狱后,他秘密写了一部书——《中⽇战争史》,其中批评蒋介石的错误,当然不能问世。一九八〇年,他以九十之年,赍志以殁。龚德柏死后,李敖得到此书秘本,发现他颇有独到之见。我们不同意龚德柏的一个主要结论,认为⽇本真正要打的是俄国,国中抗⽇战争,不仅可以避免,甚至可以因而获利。他不知道⽇本打俄国之前,先要国中屈服的,除非国中想当朝鲜第二,抗战便不可能避免。这当然也显示“⽇本无人”把反共的蒋介石硬 ![]() ![]() 至于国防部史政局《领袖军事上的丰功伟业》中所说的“民族救星”在转换作战轴线上的“天纵英明”、“延缓了第二年的武汉会战”云云,也全是谀词。试看蒋介石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五⽇“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开会训词”的一段不经心透露,便可明⽩了。蒋介石说⽇本军队“从前他攻陷我们南京,本可尽力追击,一直攻下武汉”!(《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演讲)第十五卷,页四八八)可见蒋介石自己承认过当时⽇本军队有一鼓作气攻下武汉的能力!这也就是龚德柏所说的:“假使⽇本军阀在南京攻陷后,如我所想象的,另用生力军两师团,在船上待命。江 ![]() ![]() 然而就在一九三八年之舂,国中国民 ![]() ![]() ![]() ![]() ![]() |
上一章 蒋介石评传 下一章 ( → ) |
蒋介石评传是知名作家李敖力作,是一本文笔与情节俱佳的综合其它,优雅小说网免费提供蒋介石评传最新章节阅读,希望您能优雅的在优雅小说网上阅读。李敖撰写的蒋介石评传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蒋介石评传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