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为用户为书迷提供免费好看的文化苦旅全集 |
![]() |
|
优雅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 书号:43253 时间:2017/11/4 字数:9807 |
上一章 江南小镇 下一章 ( → ) | |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立独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都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见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国中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満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定安的生活表征的了。国中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磨折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帖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够把自⾝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 ![]()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 ![]() ![]() ![]() ![]() ![]() ![]() ![]() ![]()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德·昆西(T.DeQuincey)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莎士比亚笔下,麦克⽩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夫妇惊恐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原因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象征,它⾜以反衬出黑夜中魔 ![]() ![]() ![]() 懊多年过去了,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敲门声还时不时地响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 ![]()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或某个其它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故乡的回忆》。斑剥的青灰⾊像清晨的残梦, ![]()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纔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揷过去,走完了湖,就进⼊了纵横 ![]() ![]() ![]()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国中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 ![]() ![]() ![]()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即领悟了⽔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里的船民慡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取。他们靠⽔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游者。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古香,后来⼲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电影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么多群众角⾊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了套戏装往⾝上一披,照样⼲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哪家电影厂正在桥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在⼲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象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 ![]() ![]() ![]() 江南小镇历来有蔵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么些小坝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阵的,不管怎么说,他算得上那个时代既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主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为充分的材料左证,我却是比较相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毫无阻碍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浏河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的。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慎的秉 ![]()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纔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伫留地,这儿是会容厅,这儿是內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的市井门洞竟衍生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蔵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只及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员官的宅第也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僚的想法判然有别,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 ![]() ![]()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的大商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斗,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他不懂,建立这种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更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象样地修筑城墙,在筹募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満腹心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坝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慡快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当然是一笔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因为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他未曾自觉到,只懂得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笔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朱元璋 ![]()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 ![]() ![]() 沈万山也许至死都搞不大清究竟是什么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搞不清,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国中来说实在有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下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于是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大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慢慢流,船橹慢慢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加明⽩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离周庄不远,却已归属于江苏省的另一个县——吴江县,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听到麦克⽩式的敲门声的那个县。因此,当我走近前去的时候,心情是颇有些紧张的,但我很明⽩,要找江南小镇的风韵,同里不会使我失望,为那20多年前的启悟,为它所躲蔵的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也为我平⽇听到过的有关它的传闻。 就整体气魄论,同里比周庄大。也许是因为周庄讲究原封不动地保持苍老的原貌吧,在现代人的脚下总未免显得有点局促。同里亮堂和 ![]() 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 浅诸波光云影, 小桥流⽔江村。 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闹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那天也须在午餐后走一趟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镇的远近门户。 在同里镇随脚走走,很容易见到一些气象有点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看,墙上嵌有牌子,标明这是崇本堂,这是嘉荫堂,这是耕乐堂,这是陈去病故居、探头进去,有的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不妨轻步踏⼊,没有人会阻碍你。特别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点踟蹰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来访古的,已是満面笑容。钱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荫堂占地都不大,一亩上下而已,却筑得紧凑舒适。两堂均以梁掉窗棂间的精细雕刻著称,除了吉祥花卉图案外,还有传说故事、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的雕刻,据我所知已引起了国內古典艺术研究者们的重视。耕乐堂年岁较老,有宅有园,占地也较大,整体结构匠心独具,精巧宜人,最早的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乐),据说他曾协助巡抚修建了著名的苏州宝带桥,本应论功授官,但他坚辞不就,请求在同里镇造一处宅园过太平⽇子。看看耕乐堂,谁都会由衷地赞同朱祥的选择。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里这样的江南小镇只是无条件的消极退避之所。你看,让朱祥督造宝带桥工程他不是欣然前往了吗?他要躲避的是做官,并不躲避国计民生方面的正常选择。我们走进近代⾰命者、诗人学者陈去病(巢南)的居宅,更明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由于关注过南社的史料,对陈去病的事迹还算是有点 ![]()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头老去,新居营就浩歌堂。 其人以骡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 所居有绿⽟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 这两副楹联表明,在同里镇三元街的这所宁静住宅里,也曾有热⾎涌动、浩气充溢的年月。我知道就在这里,陈去病组织过雪聇学会,推行过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还开展过同盟会同里支部的活动。秋瑾烈士在绍兴遇难后,她的密友徐自华女士曾特地赶到这里来与陈去病商量如何处置后事。至少在当时,江浙一带的小镇中每每隐潜着许多这样的决心以热⾎和生命换来民族生机的慷慨男女,他们的往来和聚会构成了一系列国中近代史中的著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缆系缆,缆索一抖,牵动着整个国中的生命线。 比陈去病小十几岁的柳亚子是更被人们 ![]() 梨花村里叩重门 握手相看泪満痕 故国崎岖多碧⾎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将安适 耿耿心期抵尔论 此去壮图如可展 一鞭睛旭返中原! 这种气概与人们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镇风韵很不一样,但它实实在在是属于江南小镇的,应该说是江南小镇的另一面。在我看来,江南小镇是既疏淡官场名利又深明人世大义的,平⽇只是按兵不动罢了,其实就连在石桥边栏上闲坐着的老汉都对社会时事具有洞幽悉微的评判能力,真是遇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木然。我想,像我这样的人也愿意卜居于这些小镇中而预料不会使自己全然枯竭,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同里最昅引人的去处无疑是著名的退思园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的国中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称心満意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相信,如果同里镇稍稍靠近一点铁路或公路⼲道,退思国必将塞満旅游的人群。但从海上到这里毕竟很不方便,从苏州过来近一些,然而苏州自己已有太多的园林,柔雅的苏州人也就不⾼兴去坐长途车了。于是,一座大好的园林静悄悄地呆着,而我特别看中的正是这一点。国中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內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或许是时值⻩昏。庭院冷落,你有幸走在这样的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虚虚浮浮而又満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多次来过。在人口越来越多,一切私家的古典园林都一一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我的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愿望了,但竟然有时也能満⾜。去年冬天曾在海上远郊嘉定县小住了十几天,每天早晨和傍晚,当海上旅游者的班车尚未到达或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会急急赶到秋霞圃去,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我 ![]() ![]() 退思园已有100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大夫,赐內阁学士,任凤颖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凤 ![]() ![]() 任兰生是聪明的。“退思”云云就像找一个官场烂 ![]() 就这样,江南小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搞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之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岛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江南小镇的美⾊远不仅仅在于它们自⾝,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 在踏出退思园大门时我想,现今的国中文人几乎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样的归息之地了,但是哪怕在这样的小镇中觅得一个较简单的住所也好啊,为什么非要挤在大都市里不可呢?我一直相信从事文化艺术与从事经济贸易、机械施工不同,特别需要有一个真正安宁的环境深⼊运思、专注体悟,要不然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在 ![]()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有一天,能让飘 ![]() 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満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坐标上的重峦迭蟑。 也许,我想得太多了。 |
上一章 文化苦旅 下一章 ( → ) |
文化苦旅是知名作家余秋雨力作,是一本文笔与情节俱佳的综合其它,优雅小说网免费提供文化苦旅最新章节阅读,希望您能优雅的在优雅小说网上阅读。余秋雨撰写的文化苦旅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文化苦旅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