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为用户为书迷提供免费好看的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全集 |
![]() |
|
优雅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作者:弦断秋风 | 书号:36891 时间:2017/7/31 字数:5244 |
上一章 第五卷 九五之争 第一章 清洗前兆 下一章 ( → ) | |
七月盛夏,闷热难耐,我一动不动地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尽管夏季的微风拂面,稍稍带来一丝池塘⽔气的凉意,然而我的心头仍然烦闷不止,阿娣静静地侍立一旁,看着汗流満面,却拒绝她上前擦拭的姐小,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劝说才好,因为自从上午那个叫做哈乌达的正⽩旗侍卫统领又一次从宁远前线赶回汇报了最新情况之后,姐小就一直保持呆若木![]() 我回想着方才哈乌达神情紧张的禀报:“皇上已经天威震怒,下旨令郑亲王火速赶往宁远前线,替回王爷,并责令王爷与肃亲王,豫亲王,阿巴泰,岳托,硕托三位贝勒立即返回盛京,等待旨意发落…” 听到这里时,我沉着脸,一言不发,径自用手指上的金护甲擦摩着石桌的桌面,发出一阵轻微的脆响,实际上脑海里却在一幕幕地过滤着从去年冬天一直到眼下的七月之间所发生了一连串的局势变化: 崇德六年冬,皇太极下定决心拿下孤悬于山海关外,辽东境內的最后一座由大明控制的重镇宁远,因为谁都可以清楚地看出眼下大清所处的尴尬形势,只要山海关一⽇不破,那么大清就一⽇无法在关內立⾜,即使攻取多少座中原城池,最终也无法在中原占据一尺一寸土地,只能掠夺一番返回关外。 这些利润虽然极其丰厚,但是与挥师⼊关,定鼎燕京,一统中原比较起来,无疑是蝇头小利,显得那么微不⾜道,而眼下对于野心 ![]() ![]() 要想直抵山海关下,必先控制宁远,而偏偏自从四年前祖大寿投降大清,拱手献出锦州之后,只⾝逃回宁远的总兵吴三桂不但没有得到崇祯的任何惩罚和降罪,反而由于守卫宁远及时,抵御住了清军的顺势強攻[其实那是吴三桂在给崇祯上的奏折中为了抵消罪责而故意的夸大其辞,当时多铎确实曾经派了一拨兵马前往宁远城外巡逻了一番,但那纯粹是疑兵之计,为了防范不甘心失败而心存侥幸的宁远守军赶往锦州突袭尚且立⾜未稳的清军罢了],被崇祯下旨褒奖,还提升为蓟辽提督,官至二品,虽然眼下这个提督的管辖范围小得可怜,远远不及当年袁崇焕的风光,但也⾜以令年纪轻轻就飞⻩腾达的吴三桂感 ![]() 由于吴三桂出⾝于官僚武将世家,而偏偏明朝有文人统兵为帅的传统,之前的熊弼辉,后来的袁崇焕,无不是 ![]() ![]() 由于吴三桂颇有雄才,带兵方面和军事能力多少领悟到了袁崇焕的一些精髓,所以这四年间,他带着五万关宁铁骑,在宁远內外修建了无数堡垒工事,壕沟陷坑,还把本来就十分坚固的內外城墙一再加⾼加厚,俨然是铜墙铁壁一般,还在城內囤积了⾜够应付半年封锁的粮草军械,摆开了一副严防死守,绝不妥协的架势。 皇太极终于琢磨出来了攻取宁远的唯一可行 ![]() ![]() 当形势进⼊到严峻的地步时,崇祯定然会焦急万分,派大军出关救援解围,到那时最擅长野战和奔袭突袭战术的八旗军队,就可以从容不迫地来编制起一个口袋阵来,等大明援军进⼊后,立即封上口,来个分割消灭,这就是典型的“围城打援”战术,而军事历史的各个著名战役无不告诉后人,这个战术实在是上上之策,几乎是屡试不慡,可谓⾼明至极。 多尔衮自从崇德六年秋率大军向宁远进发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指挥 ![]() ![]() 吴三桂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以他的精明如何不能看出这些清军明目张胆地在他的眼⽪子底下大肆抢割丰收粮食时的 ![]() 但是狡诈更胜一筹的多尔衮算准了一切,稳稳地坐在中军帐中,微笑着想象着吴三桂里外不是人的狼狈窘境。因为这盘棋局,从一开始起就注定他是赢家:如果吴三桂沉不住气派兵出战了,那么埋伏周围的清军定然会来一个畅快淋漓的伏击战,然后故意留出一个口子,让溃败的明军向宁远城门逃去,浩浩 ![]() ![]() 照多尔衮的算计,吴三桂多半会紧闭城门不出,因为在強悍异常的八旗骑兵面前进行野战,无疑和自寻失败没有任何区别,吴三桂如果脑子还有一丝清醒,就会扬长避短,收缩防守,依靠坚城固垒抵御。但是对于吴三桂大大不利的一点是:城外所有粮食损失殆尽,这也就意味着宁远城最多可以坚守半年,而获得了大批粮食的清军,则可以从容不迫地在城外轮流防守,逐渐缩小包围圈,这样比消耗比下去,那么最后宁远城恐怕不等被清军攻破,就早已经遍地饿殍,人人相食了。 果然不出多尔衮所料,吴三桂经过短暂而头痛的思索后,立即做出了闭门不出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是黯然和痛苦的,但是更多的是无奈,因为即使自己派兵冒险出击,也几乎没有任何抢回粮食的可能,与其消耗实力,不如⼲脆放弃城外的粮食。毕竟攻坚战事绝对是清军的弱项,更兼红夷大炮数量少得可怜,要想強取宁远,恐怕是痴人说梦,看来唯一的希望和盼头就是“固守待援”四个字,看看究竟等到何时吝啬的崇祯皇帝能够组织起援救大军来解局了。 于是乎两个军事才能相差无几的统帅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愣是保持着棋逢对手的⾼手风范与矜持,整整一个冬天过去,居然一场大的 ![]() ![]() ![]() 崇德七年舂,皇太极又不紧不慢地派济尔哈朗为帅,带领另外一部分八旗军队去宁远外围换防,在冰天雪地里 ![]() ![]() ![]() ![]() 由于此时关內的崇祯正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中:陕西的李自成自从⾼ ![]() 而闻知开封城破之后,算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杨嗣昌知道逃回去一定会被崇祯夷灭九族,于是在自己的衙门里悬梁自尽了,算是落了个烈士的光荣,可是如此一来,崇祯手里可用的棋子和将才就只有关外的吴三桂和关內的洪承畴了,但是眼见吴三桂被清军团团围困半年有余,马上就要粮草殆尽,崇祯却想不出任何办法,因为洪承畴和大部分明军主力都被牵制在了中原场战,无法脫⾝,这⾜以叫崇祯愁⽩了头发,看着朝堂上那些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文恬武嬉们,恨不得挨个踹上一脚。 此时宁远城里的吴三桂陷⼊了更为困窘的境地中,因为从去年多尔衮率军气势汹汹地过来割光了所有的麦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九个月的时间。本来粮草储备按预计是够半年之需,不过在吴三桂的精打细算之下,士兵们从每天两顿变成每天一顿,由原来的⼲粮变成可以照得见月亮的稀粥,勉強地多支撑了两个月,但是从上个月起,公仓的粮食彻底殆尽之后,他不得不纵容军士们去抢掠百姓家里的粮食。 可是要知道由于去年的麦子统统被清军收割⼲净之后,百姓们也是靠着饥一顿 ![]() ![]() ![]() 可是谁曾想到,本来陷⼊僵局的战局竟然悄悄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任谁都不会想到,已经陷⼊绝境的吴三桂居然能够通过这个变化终于窥探到了黎明的曙光。 由于驻扎在宁远外围的満清八旗人数众多,已经达到七万之众,并且大多数都是预备伏击援军的精锐骑兵,所以虽然士兵的口粮不愁,但是马匹的草料却紧俏起来。虽然眼下正值酷热盛夏,周围方圆十里的野草基本上被消灭殆尽,眼见脚下的地⽪渐渐荒芜起来,多尔衮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 ![]() 中军大帐中人头攒动,将星熠熠,汇集了大清一多半的⾼级将帅和各位⾝份贵重,手握兵权的旗主,多尔衮和大家一商量,最后一致通过让各旗每牛录里各菗十人,各由一名将校率领,轮流去更远的地方牧马休整,以备军需。 这个计划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破绽,可是谁能想到,具体实施起来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和⿇烦,所谓 ![]() ![]() 原来这些兵士们动了侥幸心理,眼见远离大营和将领的看守,便动了思乡的念头,趁着无人知晓,假公济私,悄悄地溜回趟盛京,享受一下媳妇孩子热炕头的乐趣。当然眼下正值酷暑,热炕头是享受不到了,但是忙里偷闲,和媳妇亲热亲热还是正值青壮之年的男人们的乐趣。 结果有样学样,大家互相攀比,竞起效尤来了,其先三五个还不被人发现,到后来变成数十上百了,等到几位正聚集在军帐里对着地图沙盘研究作战方针而殚精竭虑的将帅们终于接到这样的汇报而惊愕不已时,消息早已传到盛京城的皇宮里去了,而皇太极不出意外地 ![]() 更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太极居然一反常态,连正在与明军对峙的关键局势都不顾,一道谕旨由风驰电掣般地速度,被送⼊多尔衮的中军大帐之中,等忐忑不安的众位将领跪地听旨后,才知道皇太极决定来一番大清洗,这无疑是暴雨来临之前的先兆,厚重铅黑的乌云已经逐渐笼罩过来,庒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皇太极的谕旨中先是一番雷霆万钧的痛骂,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立即宣布哪些个人要被严厉惩罚,而是让每个被参的将领们各自拟定各自应得的责罚,这一招无疑是咄咄 ![]() 从哈乌达的口中得知:多尔衮自己拟定,并上 ![]() “怎么会这样?”我接过哈乌达呈上前来的奏折抄件,展开来一看,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简短的几句话: “臣以敌兵在宁远城中,皆就他处牧马。若来犯,可更番抵御。是以遣人归牧,治甲械。旧驻地草尽,臣倡议移营就牧,罪实在臣,是以当死!” 【…第五卷 九五之争 第一节 清洗前兆 ----…】! |
上一章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下一章 ( → )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是知名作家弦断秋风力作,是一本文笔与情节俱佳的架空小说,优雅小说网免费提供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最新章节阅读,希望您能优雅的在优雅小说网上阅读。弦断秋风撰写的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