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为用户为书迷提供免费好看的品三国全集 |
![]() |
|
优雅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品三国 作者:易中天 | 书号:35799 时间:2017/7/26 字数:7164 |
上一章 第三十八章 难容水火 下一章 ( → ) | |
刘备在永安托孤之前曾精心安排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也就是托孤于诸葛亮,并以尚书令李严为副。但刘备去世以后,李严不仅没有起到辅臣的作用,相反还在八年后被废黜和流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难容⽔火。 易中天先生在以前的节目中曾经讲到,刘备为了给关于报仇,发兵攻打吴国,结果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不久病逝于永安。在病逝之前,刘备精心安排了后事,留下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也就是以诸葛亮为正,尚书令李严为副,共同辅佐幼主刘禅。从这个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也是蜀汉的重臣。 但李严在刘备死后,不仅没能起到辅臣的作用,在八年之后还被废黜和流放。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蜀汉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幼主刘禅只是名义上的皇帝。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想独揽大权、排除异己,还是另有原因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家百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难容⽔火” 上一集我们讲了诸葛亮处理的第一种关系,就是他和刘禅的君臣关系。这一集我们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他的同僚关系。 而在诸葛亮的诸多同僚当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严。李严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同为顾命,并受遗诏。《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得非常清楚,刘备临终之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的这样一个结构,是一正一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而且“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內外军事。”还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记载在《三国志·李严传》里面。 这样的一个托孤结构或者说辅臣结构,和孙策死后江东集团的情况非常相似。孙策托孤于谁呢?长史张昭;然后呢?周瑜为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所以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这两个结构的比较。在孙策那边,是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在刘备这边,是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长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护军和中都护都是武官,主管军事。也就是说,孙权这边是张昭为正、周瑜为副,张昭为文、周瑜为伍;在刘禅这边,是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文,李严为武。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这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说他希望李严能够起到当年周瑜的作用。李严的地位能不重要吗? 那么我们要问,李严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吗?没有。李严不但没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刘备托孤八年以后,被废为平民,⾝败名裂。这就留下了一个疑案,这应该说是蜀汉史上一个很大的疑案。 李严被废,这应该是三国时期蜀汉权政的一件大事。诸葛亮的副手、蜀汉重臣李严,不仅没能在官场上青云直上,还落了一个被流放的下场。这可以说是蜀汉政坛的一次政治地震,背后肯定有让人琢磨的说道。我们要分析幕后的原因,就要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首先我们要知道,李严是为什么被废的?他又是怎样被废的呢? 我们这一集就要分析这个疑案。要分析这个疑案,我们首先就必须回答,李严是为什么和怎么被废的。事情大概是这样,蜀汉建兴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独运军粮。李平是谁呢?就是李严,李严这个时候已经改名叫李平了。为了让我们的观众能听得更方便一点,在我们这集电视节目里面我们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们统称李严。李严这个时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而且负责给诸葛亮催办督运军粮。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运粮不济,粮草运不到前方。这个时候李严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诸葛亮讲,这个粮草运不过去了,是不是就撤军呢?诸葛亮同意了。因为我们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运不过去了这个仗就没法打了,于是诸葛亮就撤军了。那么诸葛亮撤军的消息一传到成都,李严就故意装作大惊小怪的样子说:哎,丞相怎么撤兵了?粮草很多呀,他怎么回来了?然后又打一封报告给刘禅,说丞相这个撤兵是假的,伪退,目的是 ![]() ![]() 所以李严在蜀汉的这个政治舞台上时间并不长,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李严被废的这个过程呢,情节可疑。为什么可以呢? 第一点,犯罪动机不明,就是我们弄不清楚李严为什么要这样做。《三国志》的说法是这样十二个字:“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什么意思呢?是因为他自己军粮运不过去了,他想推卸责任,嫁祸于人。那么“解己不办之责”这句话是说得通的。“显亮不进之愆”就是要故意显示是诸葛亮不想北伐,胆小怕事撤军的。这个不大讲得通,因为李严给刘禅的表文里说得很清楚,丞相不是不敢打仗,他是伪退,是为了 ![]() ![]() 第二点,作案手法拙劣。就用这样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这么一套说辞,你就能把诸葛亮陷害了?那诸葛亮也太好陷害了。而且你这样一个前后矛盾的说法,你如果存心要陷害诸葛亮,那你只能口传,你怎么能留下把柄呢?亲笔书信,你难道没有想到将来诸葛亮会把你的这些亲笔书信都拿出来个大家看吗?李严连这都想不到吗?可疑。 第三,只有一面之词。就是我们现在的史书上查不到李严自己的任何说法。 所以京北大学教授田余庆先生说,此案李严的所作所为,田先生给了八个字的评价:“过于乖谬,不符常情”而且田先生还说,颇疑其间另有文章。我觉得田先生这个怀疑是很在理的。我们知道国中古代的政治是一种暗箱 ![]() 不过这也不是太要紧,为什么呢?第一个,李严确实是“辞穷情竭”确实没有话说,这个我相信肯定还是真的。第二,诸葛亮废黜李严不是他的单独行动,而是联合了当时朝中的大臣二十多人联名上书,提出废除李严。在这封表文上签字的,我们说几个大家比较 ![]() 综合以上易中天先生所讲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疑案,甚至可以说是蜀汉历史上一个举⾜轻重的疑案。在这场**中,是诸葛亮在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还是李严争权夺利、自取灭亡?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我们有必要看一看诸葛亮和李严成为托孤大臣之后他们之间权力、地位的比较,我们还要看看李严在被废之前的表现。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样的玄机呢? 我们知道刘备托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把诸葛亮和李严从成都召来托孤。托孤以后,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严就留在了永安。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封武乡侯。李严封都乡侯;而且假节,就是授予他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就是再给他加一个荣誉职务。到了建兴四年的时候,李严由辅汉将军晋升为前将军。辅汉将军就是我们上一集说的杂号将军,前将军就是上一集说的名号将军,就是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了。到了蜀汉建兴八年,李严又升了一把,升为骠骑将军,后来还到了成都。那么应该说,从刘备托孤到李严被废,这个人是步步⾼升。 但是实际上如何呢?实际上他和诸葛亮相比是处处不如。我们也来看一个表,这是刘备托孤以后李严和诸葛亮权力、地位的比较。诸葛亮怎么样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李严如何呢?留镇永安,远离朝廷。那么这样一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诸葛亮说了算。而李严呢,无法参与朝政,难以辅佐少主,疏远了官场的关系,失去了表现的机会。因为他长期在外面,远离了政治中心,这样他逐渐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遗忘、所抛弃。这是第一点不如。第二点,诸葛亮以丞相的⾝份领益州牧;而李严呢,李严当了前将军以后曾经要求当一个刺史,没有得到批准。第三点不如呢,诸葛亮是开府治事的。我一再強调开府不开府有很大的区别,开府就意味着有自己立独的办公系统和立独的权力,而李严是没有的。而且李严提出了这个要求,也没有得到批准。所以李严表面上步步⾼升,实际上处处不如。 因此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是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离心离德。诸葛亮要北伐,调李严的军队,李严不去,不发兵。不但不发兵,还提出一个要求来,说我要做个巴州刺史。没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后来,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严出兵到汉中,李严又不去。李严说,我要开府,说现在曹魏那边陈群、司马懿都开府了,陈群、司马懿不是顾命大臣吗?顾命大臣就可以开府,你是顾命大臣,我也是顾命大臣,我为什么不能开府?又不得到批准。当然诸葛亮让了一步,说这样吧,你来吧,你到成都来,江州就 ![]() ![]() ![]() 另一派以尹韵公先生为代表,认为李严提出来要当巴州刺史,后来提出来要开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维权行动。为什么呢?他因为是并受遗诏的顾命大臣,既然我们两个都是顾命大臣,为什么你可以开府我不能开府,你领了益州牧我当个刺史还不行吗?有什么不行呢?尹韵公先生认为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为是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权力。尹先生说诸葛亮这个人,他用了12个字的评价:权 ![]() ![]() 这两个结论是对于同样的史实得出来的,他们对于这个史实本⾝都没有争议,看法完全相反。 面对同样的史实,专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恐怕当事人心里是最清楚的。我们不能回到三国时代去亲历历史,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事实中去寻找动机。首先我们要问,刘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一正一副的辅臣结构?从这里⼊手,也许我们就能够寻找到李严被废的实真原因了。 这就必须从刘备托孤说起,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刘备托孤的时候,⼲吗要安排一个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刘备部这样安排不就后面没事了吗,他为什么要安排?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田余庆先生说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认为,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 要弄清楚托孤的实真意图,必须先弄清楚蜀汉帝国的特殊 ![]() ![]() 搅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再加上夷陵兵败,国本动摇。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权政最大的忧患,不在曹魏,不在孙吴,而在自己內部。这是刘备最担忧的。而刘备的想法是什么呢?第一条,后来居上,不容颠倒。我们这个最后来的外来势力一定要占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在此前提下,以我为主,兼容三方,就尽量地把这另外两股势力也把它融合起来。所以刘备的这个时候的国策应该是这样的几句话: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限。这样蜀汉权政才能够长之久安。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张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对于蜀汉权政来说,刘备亲信组成的荆州集团必须是权政主体,刘璋旧部组成的东州集团是团结对象,本土士族组成的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备才做了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这样一个辅臣结构。因为,李严是个什么人呢?李严刚好是这个系统的,就是刘璋旧部东州集团这个系统的一个团结对象。李严是荆州南 ![]() ![]() ![]()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辅臣架构,是一个保持各方平衡、精心设计的政治安排。按说这个煞费苦心的安排,本来是可以保持蜀汉权政的內部稳固。那么,回到我们这一集一直穿贯的一个老问题上,李 ![]() 但是李严这个人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自视甚⾼,难于共事,这个人 ![]() 本来刘备安排李严为副的时候,是希望他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希望他充当一个润滑剂。结果他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成了当中一 ![]() ![]() 那么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为诸葛亮接过来的是这么一个摊子,是这样一个分着层次的、由三股势力组成的这么一个权政,这样一个权政是有着內部矛盾的和內部危机,有着隐忧的。那么要把这三部分人团结起来,诸葛亮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依法治蜀。什么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论亲疏远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荆州集团的、是东州集团的、是益州集团的,在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大家都按规矩办,我们一碗⽔端平,这样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时诸葛亮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思想和举措。 为了真正地实现依法治蜀,真正做到执法公平、赏罚严明,诸葛亮也废黜了一些属于自己这边的人,甚至还杀了自己最喜 ![]() ![]() |
上一章 品三国 下一章 ( → ) |
品三国是知名作家易中天力作,是一本文笔与情节俱佳的综合其它,优雅小说网免费提供品三国最新章节阅读,希望您能优雅的在优雅小说网上阅读。易中天撰写的品三国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品三国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